九游官方登录 - 俄罗斯宣布已将中国列入世界遗产
作者:灰骑士
来源:公众号“Ctopiaa”
摘要:
他是一个站在唐帝国尾巴上的九游网页版入口硬汉。唐朝历史在他生前生后长度上是各占一半,但从此由盛转衰是不争的事实。曾经的汉唐创造了九游线上汉族史上的奇迹,在人类历史上都占据了九游官方登录重要地位。汉灭匈奴、唐灭突厥,帝国在整个西域建立了九游官方娱乐正版权威,因为过度自信,所以非常开放。东胡自此从东北方混入,一开始并未采用武装入侵,而是逐渐渗透的方式,直至安禄山之辈在堂堂帝国心腹建立起类似于“胡人自治”的割据政权,统治者居然不自知。安史之乱,使得汉族东北屏障全部胡化,标志着汉族外患从西北转向东北,而胡人迁入北方、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一直延续到后来幽云十六州事件,也标志着整个汉族从扩张转向了防守,兴盛转向了衰败。张巡,站在这个转折点上,用一己之力,延缓了整个民族的抛物线顶点的长度。
正文:
一、安史之乱
张巡出生的时代,恰逢安史之乱。说起安史之乱,似乎是一场存在感很强又很弱的战争。
说存在感强,是因为仅靠唐明皇、杨贵妃的各种野史和传说,就足以把这段历史的民间知名度推上一个很高的水平。其他像佞臣杨国忠李林甫、安史二子弑父、名将郭子仪和李光弼,多多少少也在民间刷了刷存在感。
这段历史还造就了颜真卿的天下行书第二《祭侄文稿》。安禄山起兵后,河北各郡纷纷投降,只有颜杲卿(颜真卿堂兄)及其子颜季明守常山郡(对,就是赵子龙的老家,今河北省正定县西南),颜真卿守平原郡(今山东省陵县),真是忠烈一族。后来常山被破,颜氏一门三十余口被害。颜真卿命人到河北找到颜季明头颅,挥泪写下《祭侄文稿》一文,23行234字。和颜真卿擅长的楷书“颜体”的工整厚重不同,全文挥洒透彻、意境丰富,充满了书者喷薄欲出的感情,使一部手稿意外的成了一部传世神作,也使得颜杲卿、颜季明在这个乱世中做到了青史留名。
另一方面,说本段战争的存在感不强,是因为本段历史的知名度远高于这场战争本身,似乎回忆起本段历史,很难想起什么具体战事。华清池、马嵬坡等等著名事件,虽因战争引起,却非战争本身。除非是对唐史有所研究,否则谁能想起郭子仪用计大败燕军的什么著名战役不?很难。安禄山起兵时据说统兵15万,唐军鼎盛时有60万大军。两方互有胜负,燕军似强,但多耗于内耗,唐军数多但弱,却胜于战略纵深,双方都少有决定性战役,因此整个安史之乱中仅从战争的视角去看,实在是有点平淡如水的感觉,较之春秋战国、楚汉之争、魏晋南北朝、宋金辽元之争、明末抗金等名将辈出、大战频繁的时代来说,本段历史在战争史中的存在感真的较低。
然而在史学界,普遍却又认为这场战争的意义又是如此之重大。
二、张巡其人
如果视线在这场战争中稍稍多做停留,张巡这个硬汉一定吸引过你的视线。
小时候家里给买过一套三十六计连环画,可惜只买了前八计,很是珍惜,翻来覆去看过很多次。记得其中“无中生有”一计,讲的是张巡守雍丘(今河南杞县)的事情:原雍丘县令令狐潮投降后率领燕军进攻雍丘,张巡守城箭矢紧缺,让士兵把稻草人穿上黑衣,晚上用绳子绑好从城墙上放下。令狐潮以为张巡偷袭,命士兵放箭,直到天亮,张巡已经获箭数十万只。一连几天,城墙上都放下草人,令狐潮的兵士逐渐发觉上当,放箭越来越少,不再理会。几天后张巡挑选了精兵,在夜里把他们放下城去,突然杀向令狐潮的大营。燕军顿时大乱,被唐军杀得四散逃走至十几里外。
(大段描写张巡的史书主要是旧唐书、新唐书和资治通鉴,考虑到旧唐书此段较简略且受诟病较多,新唐书成书早,资治通鉴此部分直接抄录新唐书情况较多,因此史实部分一般直接借用新唐书,下同。)
小时候看这个故事的时候也不知道历史的前因后果,只知道“哇塞还会借箭呢,这是个粉诸葛亮的大将”。后来才知道,诸葛亮的草船借箭根本才是“无中生有”,赤壁之战的时候,除了孙权在江上偷偷摸摸巡江时船被射成刺猬狼狈逃回来,整个赤壁之战也没谁去“谢曹丞相箭”,说不定压根就是罗贯中看新唐书中张巡守雍丘才产生的灵感。
其实,这位老兄生来是个文人,据说经常开“看三遍就能把书背下来”的挂,不过我也不懂这种开挂的能力为啥。开元末年(741年,时年32岁)才终于考上了进士。有人劝他杨国忠是当朝红人,“或劝一见”,答曰:“是方为国怪祥,朝宦不可为也。”不愿意同流合污,老老实实先后做了清河(今河北清河)县令和真源(今安徽亳州西)县令。这个文人可能其实除了背书,肚子里墨水也不是很多,留世的诗作起码是的确没几篇,读起来也只能说呵呵呵。在县令任上做了些年,也没有留下多少值得一说的政绩,唐书上就说“政简约,民甚宜之。”换句人话就是“老子乐得轻松,子民也很喜欢”。
不过这文人心里可能真的从小就住着一只猛兽,到任第一件事就是砍人,“大吏华南金树威恣肆”,“巡下车(刚到任),以法诛之,赦余党”。
之后755年底安史之乱了,这位文人老兄终于发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他老板杨万石太守投降了燕军,他带了上千人在祭老子的庙(以前老子的地位可不只是一个思想家,都是当成“太上玄元皇帝”要供起来的)里痛哭,之后以一县令之名起兵反抗。之后数件事迹,继续展示了这位老兄心中的魔鬼。
比如说他在雍丘遇上了自己命中的第一个对手令狐潮,这位原雍丘县令本来是邻县县令,两人抬头不见低头见,估计也算半个朋友。令狐潮投降了燕军,抓住了百余唐军准备杀,结果没看好哗变了,让张巡乘机打了进来。令狐潮弃雍丘县而逃,张巡抓住了令狐潮妻、子在城头上就全给砍了(乃屠其妻子,砾城上)。照理说就算抓住叛军家属该诛N族,也应该押回首都在军事法庭见,更何况还是前朋友的妻子,看来这位老兄砍人真是有瘾的。
再比如说后来张巡在雍丘守城守到六月份,唐明皇终于把长安玩坏了送给了安禄山,接下来就是你们最爱听(唱)的马嵬坡的故事。这个故事我们今天肯定就不展开了。眼看皇帝都打跑了,军心有乱也是正常的。于是有六位高级军官劝张巡投降了算了,张巡“阳许诺”,第二天在堂前供上天子画像,先对众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然后把六个人拖出来一一砍了(张巡内心:一个两个三个……咩哈哈真爽)。这里新唐书原文“六人者,皆官开府、特进”,资治通鉴也说“官皆开府、特进”,这儿我还真不太懂,开府和特进不是从一品、正二品的官么?张巡还只是一个牛逼的七品县令,猛起来真是谁都砍啊?
三、守城专家
张巡进驻雍丘之后,和令狐潮的梁子算是结下了。756年2月,令狐潮领一万五兵力进攻雍丘,张巡以三千兵力成功守卫。3月令狐潮更加不爽,带了四万兵力打了回来,这场攻防战打了两个月(积六旬,大小数百战),张巡继续发挥了自己防守战的专长,最后还乘胜追击了一把,“追之,几获”。
5月,令狐潮又带兵打回来了。这位看官可能要问了,3月份打了一场两个月的仗,输了,5月份又打回来,令狐潮你加班有没有加班工资啊?没错,张巡面对的压力测试,就一直是这种“本周下了两场雨,一场三天,一场四天”的节奏。
之后这个守城专家至少在雍丘用了这么几个载入新唐书的计谋。
其一是声东击西,“潮饷贼盐米数百艘且至,巡夜壁城南,潮悉军来拒,巡遣勇士衔枚滨河,取盐米千斛,焚其余而还。”
其二就是前面说的无中生有。
其三……这其三,就是兵不厌诈“耍赖计”。有一天张巡看城里木头不够用了,故意装出弃城的样子,对令狐潮放话说:“大哥,我真是不想继续撑了,你们退六十里路(二舍)让我们跑路吧!”令狐潮很傻很天真的答应了。张巡趁机把城外三十里内燕军房子的梁啊柱啊全拆了带回去(令狐潮:我@%#@¥)。没多久,张巡又喊话:“大哥,我真想逃了,这样吧,送我三十匹好马,不然我没法逃(这次不骗你真的,骗你是小狗)。”令狐潮:“再上当一次我不就成傻子了,不过……这次真的骗人是小狗哈?”第二天,令狐潮到城下看张巡还在,气坏了,质问:“什么情况?”张巡说:“我真的想逃,大家不让我逃啊,我也好可怜的,那个……汪汪汪还不行?”令狐潮大怒,但等不及他发怒,城内突然有三十猛将骑着那好马杀出,“人取一将”。燕军大乱。张巡擒获十四名叛将,斩百余首级。令狐潮退到陈留(今河南开封),一时不再攻雍丘(呜呜呜打死我也不去了,人生观破灭啊……)(其实过了几个月又去了,真是不长教训)。
之后雍丘从年初到年末大大小小防卫战不断,反正张巡是从未失手。终于,因战功显赫,张巡被唐肃宗(已经没唐玄宗什么事情了)升职为河南节度副使,即节度使的副官。特别说明一下这里的节度使/副使和安史之乱的那种节度使还不太一样。唐朝早期在边疆地区设立的节度使,是比较固定的军事首领。安史之乱后,逐渐演变成了半独立的类政权,或者说割据军阀,这也是公认的唐朝由盛转衰的主要弊病。但后来逐渐在非边疆地区所设的节度使,其性质和州刺史/郡太守等文官类似,由中央直接任免。由于刺史/太守里四品居多,也有五品,可以认为,张巡到这里终于混上了一个比较上得了台面的四品到五品的官职。
四、死守睢阳
756年年底,张巡的舞台逐渐转移。
先是燕军发现雍丘这个骨头实在不好啃,专心往东发展,打下了山东的鲁郡、东平、济阴郡,张巡的顶头上司河南节度使、虢王李巨向东退守彭城(今江苏徐州),若这里再丢掉,江淮千里沃野可能就都是燕军的了。燕军意图攻取雍丘东边的宁陵,彻底隔绝张巡,让他这个守城专家自己去守一个孤岛。于是,张巡主动放弃雍丘,退守宁陵。757年正月二十五日,燕军大将尹子奇率十几万大军又向宁陵再往东的睢阳进攻。为保住江淮,张巡决定再放弃宁陵,率仅有的三千兵与睢阳太守许远合兵,共有六千八百兵,正式拉开了睢阳保卫战的序幕。张巡负责守城,许远负责后勤。
睢阳,今河南商丘睢阳区,面临着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考验。就在900多年前,也是这座城下,七王之乱从东而来,梁王刘武独挡30万大军三个月,虽然人数占劣势,但他心里怀揣的是皇上作古之后,继位当皇上的盼头,靠的是梁国兵精粮足和周亚夫的侧面支援。900年后,十几万大军再次自西而来,张巡手里只有不到七千疲惫之师,内乏粮草辎重,外无援军,心里只有一个誓死守住江淮西大门的信念。
一开始,守城专家张巡自然是继续把睢阳守得游刃有余。守城没多久,继续因战功卓著,被唐肃宗提拔为御史中丞,许远也顺带升了个侍御史。这两个应该还是三四品左右的官职,可是和节度副使相比,毕竟是中央里的官啦,唐朝历史上有很多从御史中丞混好了直升宰相的案例。
关于张巡守城的事迹,我们也随便挑几个信史中提到的案例聊聊:
1)擒敌先擒王计,这个案例也是有很多转载的一件趣闻。张巡有一阵子特别想直接射死燕军主将尹子奇,但睢阳城上没人认识尹子奇。张巡先让南霁云拉满弓做好准备,然后向对方随便射去了一只草箭头。被射中的燕军士兵一开始做就义状“握草完蛋了运气不好被射死了”,后来一看,咦?还真是握了一把草,这是个草箭头啊?大难不死后特别high的去找尹子奇汇报去了(张巡:嘿嘿嘿智商要充值啊)。尹子奇还很高兴的对手下喊“小的们拼命攻城啊,他们箭都用完了!”刚喊完左眼中了南霁云一箭。主将重伤,没多久就战败暂时退兵了。
2)云梯是攻城标配,对付云梯的办法也是层出不穷。推倒是最简单的办法,但是大云梯往往很难推动。尹子奇造了能容二百士兵的大云梯,张巡见状先在城墙上凿了三个洞,等云梯来时,从一洞伸出铁钩钩住云梯不让走,从另一洞伸出木头顶住云梯不让来,最后一洞伸出一个吊着的带火种的铁笼……所以,谁让你们拿木头造云梯呢?
3)燕军在城的西北角不断堆高沙土和木材(又木材!不长记性),想堆成台阶直接登城。张巡每晚偷偷把易燃物扔到堆上,一连十多天燕军居然没发现(张巡:让你们不充值!)。一天风向有利,缩头乌龟张巡终于出城与燕军大战,顺手放了一把火……据说这把火足足烧了二十多天-_-|||。
这场孤立无援的守城战打到八月的时候,睢阳守军已经仅剩六百多人,多数士兵不是战死,而是饿死的。张巡的精神不但深深感动了下属,甚至在这种绝望的境地,常有被感动的燕军向张巡投诚为张巡死战。
最终,形势危急,张巡命南霁云率三十骑兵突围而出,到临淮向新上司、节度使贺兰进明告急。贺兰进明竟说:“今日睢阳不知存亡,兵去何益!”南霁云劝说无用,反而被贺兰试图留为己用,并设席款待。南霁云含泪说:“我出睢阳时,将士已经个把月没吃饭。你们不出兵,饭就算塞在我嘴里,我也咽不下去。今天我留一个指头在这,表示起码我信是送到了。”说完,用佩刀自断一指,上马而去。
满座掩泣。
南霁云出城时,回射佛塔一箭,大喊:“如果能破敌归来,我必回来杀了贺兰,此箭为誓!”箭入墙半支。当然,就像电影里“干完这票我就隐退”的大佬一般都没能隐退一样,他最终也没能完成这个誓言。出城后,他去真源找到一百匹马,又去宁陵和廉垣一起率三千人,再度突入睢阳重重包围。这廉垣和这三千人必定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但是他们心目中没有别的选择。张巡听到城外战鼓声,大喊:“肯定是南霁云!”大开城门,只有南霁云和千余人进城。南霁云进城后说,他们不会来了……
满城抱头痛哭。
其实,张巡也有无数的机会可以突围冲出,找个地方休养、东山再起。可是他们都很明白一件事情,燕军从河北向南后,无非是东西两线,向西进攻洛阳、长安,向东进攻江淮。西线有皇帝,因此有郭子仪,有李光弼,有二十万精兵,东线只有数百万黎民百姓,只有张巡和他那数千生死置之度外的士兵,其他都是一些人浮于事的官员。如果唐朝丢掉睢阳,丢掉江淮,进而丢掉整个江东,可能只能西线保留川蜀,那么燕军可为曹魏,唐军可为蜀汉。
能独木以支社稷的,只有他。
五、睢阳失守
《明朝那些事》里,作者最后快完书的时候,有一段突然蹦出历史,讲了个故事。
他说,有一位读者提问,之前喜欢看《明朝那些事》,是因为你写的幽默、乐观,但最近发现文风不对,怎么会越写越惨呢?作者说,是啊,我也没想到会这样,是不是应该改写一下,比如崇祯没有杀袁崇焕,皇太极继位时心脏病死了,多尔衮也被孝庄干掉了,然后孤儿寡母在辽东过上了安定的生活。李自成进入山林后水土不服,也都过去了。然后,崇祯和他的子孙们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但是,历史从来就不幽默,也不乐观,而且在目前可知的范围内,都没有什么大团圆结局。作者说,在写结尾前,应该先交个底,无论什么朝代的史书,包括明朝在内,都不会让你觉得轻松愉快,一直以来,幽默的并不是历史,只是我而已。
是的,历史从来都是这样。
睢阳最终守了十个月。城内兵从未满万,最低时只有几百人,城外鼎盛时有十万多燕军。有人怀疑是为了突出张巡的形象,历史进行了粉饰。其实由于睢阳城小,可能城墙修的也不错,冷兵器时代缺乏有力的破城工具,加上双方气势、决心相差太多,上述事实可信度并不太值得存疑。
757年十月初九,围城十个月后,燕军终于攻上城头,原因很简单,唐军将士都已经疲病到无法战斗。张巡向西拜了两拜,说:“力竭矣,不能全城,生既无以报陛下,死当为厉鬼以杀敌!”
由于张巡善于和下属、居民搞好关系,(可能因为性格外向)平时见人都爱打个招呼,据说他守城之后没过多久,满城将士、居民他就大部分都能认出名字。张巡被俘押上城楼时,满城痛哭。
写到这里真是需要搁一搁才能再写下去,先拿出陆游的诗吧。
《书愤》(陆游)
白发萧萧卧泽中,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忧愤张巡嚼齿空。尹子奇见到被俘后的张巡后,问:“闻公督战,大呼辄眦裂血面,嚼齿皆碎,何至是?”张巡答道:“吾欲气吞逆敌,顾力屈耳。”尹子奇大怒,用刀撬开张巡的嘴巴,只见嘴里仅有牙齿三四颗。每每读至此,总是掩面不忍卒读,什么样的信念能让一个人的意志达到这种程度?尹子奇劝降未果,把张巡与南霁云等三十六将全部杀害。张巡慷慨捐躯,时年四十九岁。也许那个时刻,他看着脚下的睢阳城,心里是一种无奈之后的解脱。
睢阳之战,内无粮草,外无援兵。从757年1月开始,到757年10月陷落,张巡用不足万人守军苦守十月,最终保住了整个江淮。算上自雍丘始,张巡共守城二十一个月。史书载,共经历大小四百多战,斩将三百余人,杀敌十余万。
六、生后评价
张巡这个人的评价,历史上还是存在了一些争议。他最大的污点就是在城破前,全城士兵先后把茶纸、马匹、挖出来的老鼠都吃光后,已经开始吃人,并且是自张巡始。史书记载他们饿极了的那天,张巡喊出自己的小妾,然后直接砍了(是他风格,以下省略若干字)……有很多人也对此进行了辩解,认为毕竟吃人不是张巡的本意,而是到最后弹尽粮绝的时候的无奈之举。也有人认为此时他应该举城投降保全城内百姓(包括柏杨也这样想),反对意见认为放燕军这一蛮军过境入江淮,造成的生灵涂炭后果可能会更严重,张巡当时也不可能不明白这一点,甚至献城后是否会直接遭遇屠城也未可知。
还有当代史学界对安史之乱的定性基本上分成旗鼓相当的两派:
有人认为安史之乱是北方东胡对汉族发动的一次带民族色彩的战争,如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唐史研究会副会长荣新江就在《安禄山的种族与宗教信仰》中考证并明确提出安禄山是当时胡人“祆教”(拜火教)的精神领袖,并使用其宗教影响力鼓动胡人对抗汉族。
也有人认为虽然安禄山有突厥和粟特人血统,但是他部下也并非全部为胡人,有不少汉人将领,而唐军将领中也有不少是突厥血统,因此安史之乱交战双方其实都有胡人、汉人混合,应该定性为军阀与中央政权之间的对抗。
由于史学界对一些史实缺乏共识,形成意见分歧应该是常见的现象,本人对后一种观点还是不太以为然。即使是民族对抗,并非一定在统治层、将领层形成彻底的民族排斥情绪,雇佣对方民族的将领在各朝代也并非鲜见事例。另外,我觉得最高统治者对双方民族、百姓的态度,如是否进行了种族歧视、对百姓的屠杀、灭绝等应该是界定的主要条件。整个安史之乱中安禄山多次进行屠城,在攻陷长安后进行不区分军民目标的大肆屠杀和掠夺,导致战争后期汉族百姓对安禄山产生痛恨。安禄山是否是“祆教”领袖尚存争议,但安禄山大本营的北方范阳等地,由于安禄山一直在对当地胡人的上层社会进行拉拢、思想影响,直至安禄山死后多年还把他和史思明尊为“二圣”进行祭拜,对抗唐军,这起码是一种明显的带宗教色彩的思想控制的痕迹。因此,本人还是比较倾向于前一种理解。
另外,有一种思潮认为,即使存在民族之间的对抗,也不应该那么狭隘的理解民族矛盾,觉得时代至此,应该更强调“中华民族”的大一统而不是“汉族”。特别是现在某些敏感的民族事件前,有人甚至想把岳飞等公认的民族英雄都否定掉(认为汉民族英雄对外族的抵抗是无意义的,站在现代的角度,咱们应该考虑得更多的是中华民族的大一统)。如果沿着这个逻辑,那中国五千年的历史统统变成家里人窝里斗啦?所有战争的双方都一股脑定性成战争罪人?我认为并不能这样想,历史上抵抗外族入侵有其正义性和必要性,并非狭隘的民族主义。原因如下:
首先,历史上外族入侵常常会伴随着野蛮的烧杀掠夺,导致生产力和文明的剧烈倒退。就像当年日耳曼和哥特人平推掉西罗马帝国一样,历史上北方少数民族对南方入侵也常常伴随着野蛮烧杀掠夺,以及生产力的剧烈倒退。且不说五胡乱华这种典型的灾难,胡人在北方肆意杀人吃人,将汉人称为“两脚羊”当成军需物资驱赶搬运,即使在元、清两代对汉人相对开明的少数民族政权,在科技、军事上也客观上造成了整个中华区的退步。这个时候,抵抗外族入侵显然是有其正义性且必要的,从现代的立场强调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心态实在有待商榷。
其次,这种看问题的“上帝视角”不可取,看历史问题就要放到当时的情境下看,也必须考虑当时的人基本利益诉求。一些事情(战争)不应过分拔高,拔到哪层可以停止呢?上升到“中华民族”一层后,是否应该再上升到全人类层级,进而再到整个动物界层级,强调为豺狼虎豹等野兽提供一个可自由生长的自然环境?再拔高到地球生物圈,要求动物们尽量少呼吸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不管强调在哪个层级的和谐共存,同类物种的抱团和竞争,争取更多的生存资源,即使在现在也是非常正常的,不然为什么会有国家和公司?“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思想,也的确贯穿了整个人类史。
张巡是一个站在帝国尾巴上的人。唐朝历史在他生前生后长度上是各占一半,但从此由盛转衰是不争的事实。曾经的汉唐创造了汉族史上的奇迹,在人类历史上都占据了重要地位。汉灭匈奴、唐灭突厥,帝国在整个西域建立了权威,因为过度自信,所以非常开放。东胡自此从东北方混入,一开始并未采用武装入侵,而是逐渐渗透的方式,直至安禄山之辈在堂堂帝国心腹建立起类似于“胡人自治”的割据政权,统治者居然不自知。安史之乱,使得汉族东北屏障全部胡化,标志着汉族外患从西北转向东北,而胡人迁入北方、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一直延续到后来幽云十六州事件,也标志着整个汉族从扩张转向了防守,兴盛转向了衰败。张巡,站在这个转折点上,用一己之力,延缓了整个民族的抛物线顶点的长度。
从商周起,汉族对外敌入侵的反抗就没有停止过。
西边,演化出藏、白、彝、羌等少数民族的古羌人,历史最悠久,和汉族同属汉藏语系民族,也对汉族最温和。
从西北到东北,整个北边则从未太平。商周的时候,北方就逐渐出现了两大阿尔泰语系的游牧民族:匈奴和东胡。汉灭匈奴,之后东胡中鲜卑逐渐得势,直至慕容、宇文、拓跋等各分支发起了五胡乱华。之后突厥兴起,唐灭突厥,并分离出相对友好一些的回鹘。但是唐之后,鲜卑后羿中契丹、女真先后崛起,以及和鲜卑有关系的蒙也崛起,这些民族,都先后给汉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疲于应付东北的汉族从此放弃了西域,直到清代左宗棠才重新回归,然而已经伊斯兰化。
可以说,汉族建立的鼎盛帝国,唐、宋、明皆亡于东胡。由于一次次亡于外患,其开放程度也逐渐递减。整个汉族跟上人类史发展潮流的大门,被迫徐徐关上。
七、尾声
张巡取义的那个年代,唐肃宗尚未昏庸之至,且张巡之名也早已立于天下。在睢阳城破前,唐肃宗察觉到贺兰的不力,已经在短短时间内换上了第三任河南节度使:中书侍郎张镐,取代贺兰进明去解睢阳之围。张镐率兵日夜兼程赶往睢阳,并同时发文命令四位节度使和谯郡太守闾丘晓,共同发兵救援睢阳。可惜的是,闾丘晓距离最近,本来应该是赶得上救张巡的,但他选择了违令不从。
757年十月十二日,张镐赶到睢阳时,城破刚好三日。张镐一怒之下,传闾丘晓,大杖伺候,结果当场打死(活该!)。
757年十月十六日,睢阳被唐军收复。
757年十月二十二日,唐军顺势一举收复洛阳(时燕军首都)。第二天唐肃宗回到洛阳,看到满城疮痍,太庙被毁,身着孝服对太庙大哭三日。
757年十二月十五日,唐肃宗下诏大赦天下,追赠张巡为扬州大都督,许远荆州大都督,免除雍丘、睢阳徭役、兵役两年。
758年,对抗安史之乱形势本已好转,但安庆绪得投降唐军后复叛的史思明之助,大败围城的唐九节度使60万大军。唐肃宗听信宦官鱼朝恩谗言,解除郭子仪兵权。不久史思明杀安庆绪,在范阳自立为“大燕皇帝”。
761年三月,史朝义杀史思明,燕军反复内乱,屡为唐军所败。
763年春天,燕将田承嗣投降,送史朝义母亲及妻子。史朝义逃往范阳,燕将李怀仙又献范阳投降。史朝义走投无路自缢,历时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结束。唐招降安史余部田承嗣、李怀仙等数部均为各地节度使,唐朝再度进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812年,可能因为皇家派出的刺客,魏博节度使田承嗣之孙田季安莫名暴毙。魏博陷入混乱,随后几经周折终于归附。
838年,最后一位遣唐使圆仁,跟随船队,历经艰险,再一次踏上寻求“唐决”之路。唐朝此时已是四处兵乱,边境不再开放。道路被暴徒和饥民阻断,城市间关卡重重,使团的安全受到威胁。圆仁怀揣三十条关于佛法的疑问,到处探听关系,希望能到达天台山,但迟迟没有得到许可。
845年,在道士赵归真的鼓动下,唐武宗下旨灭佛,史称“会昌法难”。灭佛令颁布后短短数月,全国拆毁寺院四万余所,焚毁典籍、佛像无数,僧侣死伤逃亡,摩尼教、景教教徒亦遭屠戮,盛世终成血海。圆仁被迫蓄起了须发,烧掉了黑色缁衣。在唐境巡游了九年后,在诸多信徒和官员的帮助下,圆仁登上了一艘开往新罗的商船,转而折往日本。
866年,圆仁逝世,清和天皇赠谥“慈觉大师”。因圆仁的经历和大臣建言,日本宣布废止遣唐使。(以上四段历史采信自知乎文章《聂隐娘与最后的遣唐使》)
907年,曾经因无比强大而无比开放的唐朝不断关上对外交流的大门后不久,这个在整个人类史上都有其重要地位的帝国终于迎来了自己的灭亡。
936年,跟随后唐李克用、李存勖父子打天下多年,时任河东节度使的石敬瑭,苦于与后唐末帝李从珂互相猜忌越来越重,终于起兵造反。因实力不济,他向契丹求援,割让幽云十六州,自称“儿皇帝”,也为后来宋的孱弱埋下了伏笔。随后他灭后唐,定都汴梁,建立后晋。
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北宋很快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唯一的痛就是握在辽手中的幽云十六州,使宋北方防线无法达到长城、山海关沿线。之后整个宋的经济、科技虽然空前发达,但一直疲于对抗辽、金、元的屡屡入侵。
1278年十二月,文天祥被俘于南岭。文天祥的“正气歌”曾慷慨激昂的写道:九游体育娱乐“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将张巡与颜杲卿并列予以歌颂,加上下文段秀实,是文天祥认为唐朝最正气凛然的三个人。
第二年,南宋亡,史上第一次,也是倒数第二次,汉族居住区整个的为北方游牧民族占领。
本文 zblog模板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s://m.bz-9ysports.com/2025/09/115.html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Fast shipping and great customer service. Very happy with my purchase. Exceeded my expectations in quality and performance. Highly recommend!
Absolutely love this product! It's exactly what I needed and works perfectly. Fast shipping and great customer service. Very happy with my purchase.
This is my third time ordering from this seller, and they never disappoint. Exceeded my expectations in quality and performance. Highly recommend!